助博士生“脱单”调戏、摸胸、掀车震,这些女星到底是真勤奋,却是借戏调戏?

近日,在云南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团市委和博士生会举行的“姻为邂逅”博士生兴大联谊会公益活动当晚,来自不同高等院校的博士生们热情沟通交流。中青报·中青网本报记者 谢洋/摄

    5月一个周末的下午,在云南大学大学生公益活动中心三楼,挤了200数名博士生。大家围坐在一个个圆桌旁,在主播的鼓励下,这些原本陌生的青年人,很快开始热络地沟通交流起来。这是云南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团市委和博士生会举行的“姻为邂逅”博士生兴大联谊会交友公益活动中的一幕。

    随着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博士生招生数量也不断增加。2000年,我省高等教育共招收博士生12.85Bazas,到2023年,这个数字上涨到124.25Bazas。当前,我省硕士学位博士生的年龄普遍在22至30岁这一区间,正值婚龄,但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美国黑人的现象日益普遍。

    “读专科时,家长强调先不要谈初恋,出国深造后却辨认出自己极难找到想要的那个人了。”中青报·中青网本报记者在专访时辨认出,许多处于单身状态的博士生,都有著较强的初恋交友需求,但由于课业忙、SNS圈子小、眼光高等原因,脱单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如何才能帮助博士生邂逅对的人,助力这一高智商社会群体排除交友道路上的障碍,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许多博士生更喜欢实体店交友

    95后、0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移动互联网、SNS应用软件对他们而言,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本报记者专访时辨认出,在寻找交友对象时,许多在校博士生更喜欢零距离的传统实体店交友方式。

    “我真的线上交友App并不可信赖。”云南大学博士生廖育焐表示,他平时也会高度关注学校表白墙上的交友重要信息,但其中许多帖子未经证实,而且几乎都声称先加小号联系。这让廖育焐真的不真实,也很容易出现“照骗”(图片上的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让人有被欺骗的感觉——本报记者注)和“奔现翻车”(在互联网中认识的两个人由线上走向实体店发展,结果见面后辨认出被坑、被骗或者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本报记者注)事件。

    就读于云南大学土木工程专精的博士生宏滨也有著同样的想法,他直言自己不喜欢使用初恋交友类App。在新闻报道或者法治类节目里时常看到的互联网交友PUA骗局,让他对此始终心存疑虑。所以尽管有朋友向他推荐过许多流行的SNS应用软件,说了许多通过这种方式和男生成功约会的案例,宏滨还是婉拒尝试。

    在“聚润”“chan”等互联网平台上,本报记者看到许多青年人聊著自己使用SNS应用软件交友遇到的望眼欲穿事儿。一名网民称,她因为看广告和好奇注册登记了一款标榜“高智商青年交友”的App后,原以为互联网平台给她推送的都是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结果却给她推了好多大专还是跨专业的用户;有的是网民互相高度关注后,每次闲聊都是“早安”“晚安”“在干吗”几句话,让她真的十分尴尬;还有网民的交友动机不纯,照片自拍过度引致“见光死”;注册登记互联网互联网平台引致重要信息泄露,手机被各种垃圾邮件轰炸。类似的各种问题,都引致许多青年人ED500上交友敬而远之。

    相比之下,实体店交友的人员重要信息审核和公益活动流程更为规范,也让人感到更安心。据云南大学“姻为邂逅”公益活动的组织方介绍,报名者需要先进行身份认证,有的是报名同学因为该卡重要信息拍摄不全,被婉拒加入QQ公益活动群。

    “零距离的沟通能更真诚地互相感受,从闲聊时的语气和神态能看出来人的性格和修养。”云南中医学院硕士学位博士生周雁说,在参加“姻为邂逅”联谊会公益活动时,有一个细穗香囊体验环节,主播鼓励嘉宾们记住香料的配比,她观察到有一个云南大学的男生在“念咒语”,后来才知晓他是在用高等数学记忆。这让她对“理科男的唯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针对博士生社会群体实体店交友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的团市委也推出了相应的公益活动。本报记者查询辨认出,今年3月下旬,湖南大学第三届“以爱之名·青春有约”博士生交友公益活动在岳麓山下唯美开场。今年4月,东南大学面向南京市11所高等院校博士生开展“春日同行”博士生春季主题联谊会系列公益活动。

    博士生为何脱单难

    在“姻为邂逅”博士生兴大联谊会公益活动当晚,本报记者跟数名参与公益活动的博士生就脱单难的原因进行沟通交流。有的是受访者提到,由于专精的特点,班上男女比例极不平衡,有的是人则表示课业、科研压力大而SNS圈子小。许多女博士生谈及择偶标准时,倾向于找比自己能力条件好的男生,而许多男博士生则对“门当户对”较为看重,这份“理性”也阻碍了许多恋情的发生。

    作为药学系的专精硕士学位型博士生,周雁面临着繁重的论文和规培压力,生活的圈子局限在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早上8点就要到医院上班,有时一周要上7天班,“真的学习和工作已经较为累了,极难找到机会去经营一段感情”。当她想挤出时间认识更多异性时,却辨认出自己任职的团市委、博士生会多数都是男生,药学系高等院校的校园公益活动也不如综合高等院校那么丰富多彩,结识其他人的机会较为少。

    专访中,被问到青睐于寻找什么样的交友对象时,许多受访的博士生都表示,自己要求并不高,三观正、聊得来就好。但在南通大学教师胡波看来,“我要求不高”不过是一句整体的、模糊的、概括性的话语。许多博士生因为自身学历、见识增长,要找到跟自己“匹配”“同步”的人并不容易。虽然他们嘴上说只想找个“合适的人”,但实际上颜值身高、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家庭条件、发展潜力等多项指标都会引致其在实际交友时,难觅“理想”的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博士生唐雪曾于2020年9月-12月对西南地区5所高等院校的全日制硕士学位博士生进行互联网问卷调查,对745份有效问卷的样本分析显示,在择偶态度方面有84.6%的受访者赞同“寻找未来伴侣,我始终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但62.3%的受访者表示“碰到心仪的异性时,自己不会主动去追求对方”,还有80.8%的受访者赞同“缘分到了,爱情自然就来了”。

    唐雪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硕士学位博士生总体上对择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理,绝大部分人对初恋是向往的,但在择偶的具体行为态度上,博士生呈现出实践能动性差、顺其自然的消极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部分博士生在等待中纠结,在踌躇中彷徨,引致与美好恋情失之交臂。

    如何助力博士生破解“脱单难”

    “其实还挺期待谈一场初恋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和男生聊着聊着就成朋友了。”云南大学博士生廖育焐一直对如何谈一场成功的校园初恋感到困惑。他曾经和一个心仪的男生聊了3个月,但最终表白被拒。“不能总在网上闲聊,还是得约出来见面,这样可以捕捉到对方在表情、情绪或者语气上的反馈。”廖育焐这样反思。

    像廖育焐这样,许多大学生在初恋道路上不断自我摸索、努力探寻的同时,许多高等院校也注意到这些青年人的需求,推出相关课程,开展交友相关的教育。

    早在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把“爱情”搬上了课堂,开设了“婚姻与爱情”的选修课。2016年3月,天津大学名为“初恋学理论与实践”的初恋课程正式开讲,该科目占两个学分。2021年,在武汉大学开设“初恋心理学讲座”,开讲前50分钟教室就已经座无虚席,还有女同学“亮”出自备的小板凳。

    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施雯玉对“博士生在接受学校交友教育时的具体需求”曾做过专题调查,多省区高等院校503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显示,78.13%的博士生希望进行正确的交友观教育,62.43%的博士生希望对交友热点问题进行解读,56.46%的博士生希望获得生理与性健康知识,54.47%的博士生选择初恋挫折教育,52.68%的博士生希望进行初恋小技巧方面的教育。

    “学生们对于交友主题的课程内容表现积极,常常十分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或者提出自己的困惑。”南宁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吴训慈说,博士生这一社会群体有其特殊性——硕士学位博士生毕业基本在二十五六岁,在往届生考研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硕士学位毕业到二十七八岁已经很常见,博士毕业年龄还会更大许多。在她看来,年龄焦虑和长辈催婚会让这一社会群体产生内在压力,但缺乏和异性的真实交往。“在短短几年间,他们就要对未来的另一半进行筛选。那么遇到这个人的概率有多大?因此就需要他们积极地向外争取,大胆地追求,比如说可以通过许多实体店交友公益活动的开展去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

    云南大学团市委韦兴剑老师参与过多场“姻为邂逅”公益活动的筹办,她欣喜地观察到,随着参加一届届公益活动,嘉宾和外围观众没有开始拘谨了,越来越敢于释放和他人互动的信号,“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博士生同学坐在观众席上,打开他的微信二维码,可能一转头就能够加到一排好友”。

中青报·中青网本报记者 谢洋 实习生 石鲜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