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生,2022 能不能复读?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给大家关于复读的三个结论:

①今年可以复读,而且今年复读的稳定性是高于去年的。

②复读并不丢人,不影响任何大学的录取(除河南)并且复读填完志愿不去也没有任何征信档案的问题。

③你不应该着急复读,你也不要害怕复读,明确一件事”高考是你的手段,而不是你的终极目标。”

关于第一个结论:

今年可以复读,并且复读的稳定性相对来说是更高的。

去年有八个省从旧高考跨进了新高考,也是这些省份3+3或者3+1+2的第一年,因此劝退了很多人。

但是今年,旧高考地区依旧是旧高考,新高考地区依旧是新高考。

同时,因为2021是高考变革之年,不只体现在新高考考察方向发生改变,同时旧高考也有大的转向。

也就是说,2021年是从0到1的巨大变革之年。

八省新高考的动作,国家对线上教育的大力整治和规范,频繁出台的政策。

都在不停地暗示“高考会有新动作”。

并且,主旋律依旧会保持,因为这些动作的核心是基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国策,只会不断地深入贯彻。

所以,更多的就是保持方向,从1变到1.5,或者从1变到2。

高考还会变,变得更加灵活,但是不会像今年这样“让大家措手不及”。

包括那些因为过分重视高考题忽略了模拟题的同学,同时也包括那些“听了太多网课做题套路,思维固化”的同学。其实不用悲观,因为我们已经确定方向了,之前是悬而未决是没头苍蝇,现在只要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适应就好。

第二个结论:

复读并不丢人,复读不影响任何大学的录取,复读填报志愿没有去,也不会有征信档案的问题。

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包括清北,会有对复读生和应届生的歧视招生。

高考,就是按照分数说话的。

同时,如果你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要复读,我建议你花几天好好填志愿。

当你犹豫的时候,你随时都会后悔,保底是需要有的,没准捡漏了呢?

而且,就算到时候被录取了,跟学校打电话说一声就可以了(甚至都可以不管),也不会有征信档案的问题。

并且,我认为复读不光不丢人,反倒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

你愿意接受失败的结果,愿意付出努力,扭转这个结果,再来一年。

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都去读大学了,你在权衡了之后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

复读。

说到这里,可能你们大概会以为,我要力挺复读了。

不,我反倒想说的是“相当一部分人是完全不适合复读的”,因为他们是冲动,盲目的,情绪化地决定了复读。

这部分人复读的人只是空有“成绩出来之后的挫败感,不甘心,愧疚感,甚至是耻辱感”

不甘心家庭地位的滑落,同学之间地位的滑落,同时有强烈地愧疚感,辜负父母及周围的人期待。

失望于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对应的回报,或者说失望于“一年反复的挣扎,最终还是没努力多少”。

我想说,带着这样单纯想法的人,往往,复读一年的历程会非常坎坷。

状态会频繁的起起跌跌,带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更容易操作变形,考试失利。

于是,我给出第三个结论:

你不用急着孤注一掷地说要复读,你也不用恐惧和害怕复读。

因为,其实太多的人把高考弄错了,因为人生阅历的关系,因为社会过分对高考的强调。

很多人下意识地把高考当成了最终目标。

不,高考不是你的目标,而是你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

如果你能够在这段时间里面尽可能地明确目标,了解高考之后的路径,以及现实世界的规则。

也许你可以找到实现目标的三四条路径,我们在这些路径只能够权衡利弊,考量得失。

要复读,可以。

但是你复读的决定,一定不是要是“我不得不复读”,而是“我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选择了复读”。后者,才是真正的选择。

因为,一个真正的选择,往往会有一个持续效应

在之后的时间里面,带给你一些勇气,源源不断的力量。

同时,不后悔的底气。

绝大多数人,都是下意识地脑补“考差了,我只能复读了,也必须复读了。”

这是铁头娃逻辑~~

在我们决定复读之前,我们最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搜集信息。

1,高三,我为什么失败了?——归因

2,如果是外因,我能否改变,内因又有哪些是可以改变?

3,就算这些都改变了,不确定因素的波动,你是否能够承受?

4,是不是,考差了,我们一定就需要复读?

高三一年下来,考得不好的人,往往都有这么一个共性。

或者说,我们放大的生活的尺度上来看,失败的人往往都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反思归因能力太弱。

甚至很多人,几乎是没有任何反思归因能力的。

包括此时此刻,他都没有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失败了。

而且,大部分人所谓的反思只是“再一次回味痛苦”而已。

在这些糟糕的情绪里面,自我拉扯,自我否定,内耗。

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形容“反刍”。

反复感受痛苦,愧疚感和失望。

撞上了某个深夜的良辰吉日,开始拷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垃圾,为什么不努力,为什么又失败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只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强大的反思能力到底是什么?

第一步,客观地审视现状,追溯导致现状的根源——归因。

第二步,赋予这些原因优先级,找到最重要的当务之急,思考是否能够解决,如何解决?

第三步,设计路径,尊重现实,开始改变。

第一步,归因。

有些人从来不思考,自己为什么失败了。

因为,他总是很急,总是马不停蹄。

哪怕是停下来,优化一下, 整理一下,补给一下也好呢。

你想,你玩一个游戏,在一个地方死了好几次。

你每次都这个地方都非常的自然,甚至可以说是“直接送死”。

下次再来。

但也许,你在遇到什么boss之前,停下来。

死了好几次了,看看攻略不行嘛,借助一下外力。

家里面没联网,那就思考一下怎么打boss,之前差点干死Boss的连招长什么样。

打不过了,哪个安全区域可以嗑药,回口血再来。

为什么老输呢?

因为从来不停,从来不想。

好,很多人是停下来了,是思考了。

但是他们只是盯着很多无关痛痒的点,或者说根本改变不了的点。

有喜欢后悔和幻想的“要是当初怎么怎么样就好了”。

也有喜欢甩锅推卸责任的,反复抨击环境,小环境,是学校师资太垃圾了。

甚至会去抱怨埋怨大环境,高考压力太大了,我们省竞争压力太大了,学历焦虑太恐怖了。

“改变不了的事情,就少想,否则这些事情,只会给你带来情绪的内耗。”

无效反思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只会让你越来越烦。

你需要的是“有效反思”是“到底核心的问题出在哪里?”

有两种归因。

一种是归为外因,环境的问题。

一种是归为内因,我的问题。

单一的归因方式是很可怕的,极端且狭隘。

习惯归于外因的人,往往嫁祸甩锅能力一流,往往他们会很愤世嫉俗,对身边的人会很有攻击性。

“我现在考不好,就是因为我来了这个学校,师资又差,学校的进度规划又菜,身边的同学都没啥斗志,学习氛围又特别差。”

“都是这些人害的,要是当初中考发挥好一点,没有选这个学校就好了,要是现在可以换个环境就好了,要是换个厉害的老师上课就好了,我肯定早都考上一本211,985了。”

然后,也许在极端情况下,他们就会选择逃避。

屏蔽外界的所有信息,一个人回家自学听网课,结果还是考得稀烂,甚至更差了。

完全偏好于归为外因的人,一个词很好的形容他们的状态“摆烂”。

我就是烂,但是跟我的关系不大,是我学校的错,是我班级环境的错,是老师讲得烂的错。

是小家庭的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错,也是之前受别人影响做错选择的错。

极端地归为内因的人,往往都是自责的好手。

会习惯性地一股脑把归咎于自己,自己不够努力,自己能力不行,自己思维太差。

遇到问题的时候,马上的反应就是“我还是不行”,这种自我否定会导致严重的内耗。

核心就在于“没有自信去改变”,或者说“不相信改变”,很容易极端地放大一些事情,得到灾难性的推论。

比如说“我花了一周做三角函数,前面三天梳理清楚知识点一般的题型搞懂了,后面3天循序渐进几乎慢慢的所有都会做了,结果在最后一天遇到了一个完全没有思路的三角函数难题,苦思冥想做不出来,一看答案好像并不是很复杂”

好家伙,开始否定了啊:

我这段时间的努力都白费了,做这么多还是错了,就是我不行,我的逻辑思维太差了,我就知道数学这个科目不适合我,我没有能力学好,我就是一个笨比。

事实上是什么,也许这个人已经掌握了三角函数95%的题型的,他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他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极端化的否定和极端情绪,导致他频繁的陷入内耗。

还有很多人非常非常浅薄的归因,完全没有任何思考的归因——不努力。

这个归因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完全就是对自己的敷衍,以及不想改变的怠惰。

不努力?

不努力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自律吗?

没有办法自律有更深层的原因。

有目标才能谈自律,高考是一个目标。

但是高考只是一个阶段目标,你还得有一个人生目标。

真正的人生目标才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甚至可以在晚上你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想起来这个目标突然热血沸腾,使命感爆棚”。

缺乏目标也有更深层的原因:你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

而不感兴趣的原因则是“你看的世界太小了,你接触的人和事太少,导致你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很无聊,导致你觉得没有人理解你。”

包括,玩这个事情,很多人为什么不喜欢玩?

他们只是不喜欢,玩就是酒吧就是喝酒就是ktv,就是看电影,剧本杀。

其实,还有“射箭,卡丁车,步枪射击,越野车”这些呢?是不是稍微有点兴趣了。

大多数人觉得人生无聊,只是没有找到“让他们眼前一亮的生活方式”而已。

那如果你反思到这里,也许你真正需要解决的路径就是——走出去了。

就不展开了,篇幅不够了。

第二步,赋予这些原因优先级,找到最重要的当务之急,思考是否能够解决,如何解决?

高效的总结反思是“客观在外因和内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并且深入事情的本质,实践改变”

到今天成绩考得如此差,肯定有外因和内因。

内因:

情绪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内耗。

心态差:容易紧张,容易有极端化的思想,容易破罐子破摔。

自控力弱:不够自律,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对世界了解得太少。

身体差:缺乏体育锻炼,容易疲累,作息不规律,注意力不集中。

外因:

学习环境:学校班级氛围,倾向于把不自律的人带偏,过分吵

师资教育:老师对高考方向没有把握好,授课的知识密度小,部分科目学习任务繁重

学习效率:没有构建查漏补缺的学习流程,学习方法流于表面,没有系统地学过,所以也坚持不下来

复习规划: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核心问题,随班级和学校的大流,缺乏有针对性的合力的规划,3个一百天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我们需要全面地拿出来,外因和内因,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

认识到“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现在立刻就能够解决的”。

比如说,很简单的早起的事情。

内因当然是我们的意志力不够,没办法自律,作息总是混乱。

外因就是,没有足够的约束,没有强制力要求,也没有陪伴和监督。

我们想要早起,我们就需要审视一下这几个原因了。

你觉得自律这个事情短时间能够改变吗?

那些带着你身体几十年惯性的东西,几天,几十天肯定是改变不了的。

至少都要按百天来算。

所以,我们也许只能改变外因。

比如说一些莫名其妙的外因改变,你们老师觉得你们班级氛围太差了。

突然抽风,让你们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

好家伙,没有办法啊,抽风班主任那也是班主任,起呗,只能起了,还有什么办法。

这不早起成功了吗?

当然啦,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个抽风的班主任。

那我们转向其他的外因,陪伴和监督。

你找一个同时也想早起的人,一起竞赛打赌。

没起的话,谁就给谁50,有了赌注就不一样了。

你有钱,没办法。

还有更狠的,谁没起,教室里面互扇耳光。

这不就起了。

改变你能够改变的,不要因为你不能改变内耗。

你需要尊重自己,看看哪些是人性,那就顺应。

哪些是可以用制度和规则去约束搞的,那就去改变。

频繁的拉扯,是最耗人心智的。

最好的情况就是“内因和外因同时着手”。

好了,说到第三步。

第三步,设计路径,尊重现实,开始改变。

内因:情绪不稳定怎么解决?

情绪不稳定的大多数都孤独,自我封闭。

当我们的圈子很小的时候,没有朋友没有恋人,甚至父母都没有办法给到我们安慰和支持的时候。

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大部分的信息都来自于网络世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筛选信息源”。

那些渲染你焦虑的,让你有悲观情绪的,一些看着就不太好的时事新闻就尽量不要看了。

警惕同性相吸。

你消极悲观的情况下,你往往也更容易关注到那些消极悲观的。

事实上,真的在我们难过的时候,我们最该做的是“看看一些正向的,积极的文章”

前提你需要保证,你关注的up,公众号,不会推送让你心烦焦虑的内容,会给到你理性客观温和的想法和见解。

一些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也会很重要:

1,手机的屏保,尽量换一个亮色系的,阳光的清爽的,而不是深色暗黑的。

2,听的歌尽量是鼓点密集的,节奏感强的,轻快的,正向的高情绪,温柔的。

少听那些,慢的舒缓的,悲伤的,忧郁的,消极的。

记住,你的情绪只有你自己才能够维护。

一定要有“维护自己情绪”的意识。

什么失恋的时候还要听情歌这种自杀式的行为还是不要搞了~

刚刚说到的不够自律,如何解决

不够自律的原因是没有目标。

没有目标的原因是世界太小。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放下来,走出去。

现实世界里面,少评价,多感受,试着多去新鲜的地方,多认识一些新的人。

给自己做一下心理工作,勇敢一点。

同时你还要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多看书,如果你频繁感受到孤独和无助。

你就看看心理学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

这些是初级入门书。

然后,稍微真正体系的《自卑与超越》值得一看。

而学习方法的,脑神经科学的书,你也可以读一读。

思考,快与慢》、《自控力》

稍微系统性地接触一下,脑神经科学的原理。

你后面去吸收方法的时候,你才能有审视这些东西是否有用的能力。

再比如说一些价值的电影,看看不同的人生,不同人的遇到的困难,不同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也许是最快捷了解其他人生活方式的办法了,电影往往也都写实。

关于外因:学校的环境不够好,那我们怎么避免环境的影响。

物理隔离,耳塞行不行。

精神隔离,一开始就离那些会消耗你的人远远的,三观不同,路径不同。

是可以不接触的,放下来,走出去,也是要有选择的。

但是我这里说一下一个标准。

你偶尔觉得别人是傻逼,也许没问题。

但是如果你经常频繁地认为“别人是傻逼”,也许最本质的原因是“你是傻逼”。

必须要有高度自省的能力才行。

老师得授课密度太低怎么办?

你能不能自己给自己增加知识密度。

这要分两种:

老师完全水。

那你还听什么嘛,还不如你自己学,自己看两页参考书,自己做几道题,写一张卷子,梳理一下知识框架。

尤其像是一些偏文的内容,语文,英语,政治,都是很容易水的科目。

老师不完全水。

边听要边给自己加戏。

密度低,只要一空下来,你就回顾思考笔记的内容,或者你做对应章节的题目,或者再做一遍老师讲过的错题。

也许环境很难改变。

但是人是可以有主动性的。

像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思考一下”你是否完整地梳理过一个学习的流程“

从如何预习,如何找出来自己的问题,定向解决提高效率。

到上课学习,怎么高效地做笔记,梳理出一个有逻辑的内容,如何归纳总结老师讲解的内容。像前面课程密度低的,如何塞满课堂,高效集中的方法。

再到课后复习,及时的回顾,默写出来课堂大体的框架,题目的解法。

是关键词梳理,还是思维导图构建,还是说用费曼技巧复述。

以及后续做题的时候,如何平衡作题和改错题的时间。

做完大量的题目之后,如何对这些题目进行总结归纳,错了的题目重要的题目,相隔多少时间去看比较合适。

你要把学习当成一个系统,梳理出来一个流程。

你才能定位到自己的问题。

只有最高效的发现问题,我们才能最快速的解决问题。

”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是改变的前提“。

如果你真的想要复读,你就好好地花一点时间。

整理一下,自己的问题。

无论如何,你必须要去面对这个失败的结果。

你必须回头看,并且正视它。

你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我只有再读一年就好了“

你不愿意面对,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

你也没有勇气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再来一年,只是是在巨大的身体和思维惯性之下,又一年的重蹈覆辙。

请花上两天,好好梳理,谨慎思考。

如果最后还是要选择复读,公众号“树成林”。

这一整年,我们会提供包含情绪管理,考试心态,学科思维,时间规划,自律一整套学习理论。

“学习问题不只是学习的问题,而是整个心理系统的问题”,我们会带你打造好这个系统。

如果大家最后选择读大学,公众号“万木行”。

在这里,我们会帮你成为最牛逼的大学生,在你们进入大学之前也许就可以基本熟悉大学的所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