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标题:理工学院本科“小丑专精”?澳大利亚理工学院轻微灌水!
理工学院本科“小丑专精”?澳大利亚理工学院轻微灌水!
近日,在上万名印度打工人以假留小学生的名义入境澳大利亚之后,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产业发展又传来了一组负面消息—— 理工学院毕业证书轻微NHNO,而且大小学生薪水待遇与学费和时间的投入完全更少。
《澳洲人报》的基础教育时评负责人Natasha Bita调查表示,一些理工学院为的是增加收入而开创了 各种千奇百怪的毕业证书,比如来自Swinburne University的“小丑表演艺术文凭”(Bachelor of Circus Arts)、University of Sunshine Coast的“划船地理学”(Geography of Surfing)以Torrens University的“美容健康科学”。
由此可见,那些文凭无非是把生活中常见的酒店业、旅游业以及美发专精从业人员进行包装罢了。进入高等学院进修本身是件坏事, 但对花费巨资进修,甚至背负着负债的小学生来说,真的是件坏事吗?
本刊此前发布的《无价之宝?澳大利亚“低息银行贷款”正在摧毁无数青年人》文章中就揭露了澳大利亚大小学生所背负着的献爱心银行贷款负债困境——所谓的梭螺科献爱心银行贷款,虽然不要求贷款人支付利息,但本息却是跟随通胀率浮动的。
在过去的低通胀率年代中,银行贷款人几乎感受不出本息的变化,但目前澳大利亚正面临的33年来最轻微通胀率(7%),却急剧增加了大小学生需要偿还的本息数额。对那些年总收入达不出48,000澳元的大小学生(达不出交费准入门槛),就只能继续目睹本息排钱。
进入理工学院进修,原本是终能莘莘学子的梦想,在毕业后赢得理想总收入,更是每一个青年人的最终目标。但, 随着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大小学生数目的猛增,很多大小学生的总收入并没有增加。
对澳大利亚高等基础教育产业发展出现的那些现象,曾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多所著名理工学院担任校长等公职的Steven Schwartz副教授就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澳大利亚理工学院文凭灌水太轻微了!”
Schwartz副教授表示,把所有人都送进理工学院里,为的是毕业证书而自学,是不符合青年人未来规划和澳大利亚劳力市场发展的。那些毕业证书的商业价值在迅速蒸发的同时,也造成了澳大利亚劳力市场的不平衡——当喉管工的总收入都超过牙医的时候,这毕业证书还有商业价值吗?
而鼓励澳大利亚理工学院批量生产理工学院生的,就是澳大利亚州政府的政策。
自从澳大利亚州政府在2012-2019年之间对私立理工学院启动“按需拨出”(Demand-driven funding,即按照投档小学生数目赢得政府拨出)至今,很多学府为的是赢得经费,纷纷将投档标准急剧降低,而目前的那些创新学科,只不过是行业棕褐的最新体现。
澳大利亚著名智囊团瓦尔坦研究院(Grattan Institute)分析报告表示:“澳大利亚理工学院在录取和投档时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理工学院的录取名额上限也就相当于不复存在了。”
从统计数据上也满布,澳大利亚理工学院每年投档的小学生数目从1989年时的70,000人左右急剧上涨,在2017年时已经达到近250,000人。
慕名而来的小学生中,有很多显然达不出入学准入门槛的小学生也赢得了投档额通知书。仅在2022年,就有 200多名成绩告负(最差2%)的初中大小学生赢得了理工学院本科自学的参赛权。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更为夸张,一共有近14,000名澳大利亚高考分数(ATAR)低于50分的初中考生向理工学院提交了申请,那些申请者中被投档的居然达到了近7,200人,也就是投档率高达51.4%。
在这种人为催化的持续走高的就业环境下,“小丑表演艺术文凭”等一类残花专精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此,Schwartz副教授表示:“大概20%的(澳大利亚)青年人显然没有必要去理工学院,他们初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话,其实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是更好的选择……过去10年间,人们对理工学院毕业证书的热衷已经过头,几乎人人都是本科毕业,现在没有个PhD都不好意思去和朋友喝咖啡了。”
在激烈的基础教育行业棕褐和盲目追崇文凭的背后,是大量挂科和辍学的青年人,而原本用于提高劳力竞争的高等基础教育,也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毕业证书的军备竞赛。
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CIS)在上周出炉的报告中就表示了这种 恶性竞争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
对有技术和经验但缺乏毕业证书的人才造成不公——企业在招聘时都侧重以毕业证书来衡量应聘者的能力,而不是着重考虑应聘者的履历和实际能力。不仅是应届大小学生,还有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才在转业时面临巨大障碍。
”
随着毕业证书“超发”的数量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学府的商业价值也在逐步递减。那些逐利行为打着“增加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潜力”的旗号不断增加收入,对整体社会造成的影响充耳不闻。
面向不具备完成理工学院能力的小学生进行扩招,对理工学院来说是一个稳赢的操作——毕业了就毕业了,毕不了业就重修,那些小学生创造的收益高于优质小学生,但为此背负着更高负债的“差生”,又何止是输在起跑线?
对那些问题,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也提出了 几个建议:
企业在招聘时可以多元化考察应聘者,这样不仅可以对缺乏书面毕业证书的人才带来机会,同时也可以增加职业协会和职业培训项目的商业价值。
把职业专科技术专精(VET)的科目整合到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中,让理工学院生业有机会参与到专科学院的技术培训课程中,并且淡化理工学院和职专的概念,为社会输送更全面的人才。
将政府对私立理工学院提供经费的模式进行优化,对那些以增加收入为目的的盲目招收行为施以惩戒。
“人人特殊,即无人特殊”,在全民理工学院生的批量生产线上,如何打造一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劳力量,又能最大化保证对各行各业精准输送人才,是未来澳大利亚政府和基础教育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